简介:南京规划部门昨日发布消息称,该市将吸取我国夜市、新加坡市区小贩中心先进经验,准备在秦淮、鼓楼、建邺、玄武、栖霞、雨花台六区建设10处面积2000m2的室内或半室内小贩中心。规划部门对此规划的好处解释为 ... 南京规划部门昨日发布消息称,该市将吸取我国夜市、新加坡市区小贩中心先进经验,准备在秦淮、鼓楼、建邺、玄武、栖霞、雨花台六区建设10处面积2000m2的室内或半室内小贩中心。规划部门对此规划的好处解释为几点:便捷市民日常生活;吸引游击小摊改善市容景观;为来宁游客提供新看点。(见本报A12版) 乍一看这个消息,似乎觉得有关部门的出发点挺好的,是在为了城市管理和城市形象动脑筋、想点子。然而,众所周知,所谓的小摊小贩小吃,之所以能够便捷市民的日常生活,正是因为其分散在大街小巷,深入到小区内外,满足了老百姓的求近求便利的需求,一旦将这些小摊小贩集中起来,其存在的价值对于市民而言将会明显降低,设想一下,有人晚上九点钟肚子饿了,想吃一碗馄饨,是愿意在家门口的小摊上,还是乘车几公里去小贩中心? 诚然,小摊小贩在经营过程中容易产生餐饮垃圾和油烟污染,的确在一定程度上给城市形象带来了负面影响,平日里让市容部门很是头疼。但把他们集中起来,垃圾和油烟同样也会产生,只是因为集中管理,让问题变得容易解决。归根结底,小摊小贩分散时的市容问题不好解决,不是因为他们的存在,而是因为没有找到有效的管理方法。 据了解,这一规划的想法源于新加坡。但是,南京跟新加坡城市定位并不相同,尤其是在旅游业上,新加坡每年旅游人数是城市人口的数倍,相比之下,来宁旅游的人次在整体人口数中所占比例并不高,旅游者想要尝试秦淮小吃,一般而言不会选择建邺、鼓楼、雨花台等城区,而是直奔夫子庙,这已经成为一种文化消费,如此游击队集合的小贩中心能否吸引这部分旅游人群,不得而知。 事实上,笔者曾在新加坡光顾过类似的市场,整个新加坡共有小贩中心125个、摊贩总数近5万家,无论是组屋区还是商业街,人们行走5分钟必有一个小贩中心。南京城市规模比新加坡要大不少,但此番规划只建10个小贩中心,13个区平均一个区都保证不了有一个,想要去找个小吃,还要跑到其他区,这样做究竟方便了谁? 一个城市的居民所能感受到的温暖,其实不在于多么整齐划一的街道,多么高耸入云的楼宇,多么高端档次的商场,而在于寒冷的夜晚家门口也能吃上温暖的食物,酷热的午后能够一路阴凉走到车站。最近各地都在进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也要求有关方面在政策的制定,城市的规划上,尤其要充分听取基层组织和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防止闭门造车,防止政策与实际脱节。无论是规划还是管理,一切工作都要围绕为民、便民展开,要从市民的需求出发,使城市更加宜居。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城市规划时,方便市民比方便管理要来得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