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海尔集团公司旗下的卡泰驰控股与中国平安旗下的云辰资本正式达成股权收购协议。根据协议条款,卡泰驰控股将以约18亿美元的总价,收购云辰资本所持有的汽车之家已发行的普通股股份。

此次交易完成后,卡泰驰控股将持有汽车之家约41.91%的股份,由此成为该公司的控股股东。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继续保持其在汽车之家的股东地位,通过云辰资本间接持有汽车之家的剩余股份。


进击的海尔:不造车,将提供买车换车一条龙服务

提及海尔,业界普遍印象仍聚焦于其作为冰洗、空调等传统家电领域的领航者。然而,海尔集团的版图早已跨越家电界限,已蜕变为一家多元化生态型企业,业务版图涵盖智慧家庭、大健康、工业互联网、场景物流、保险以及创业孵化等多个维度。

2021年,海尔通过创立汽车产业互联网平台卡泰驰,涉足二手车市场。卡泰驰不仅构建了二手车智能交易自营平台,更拓展至汽车个性化改装、智慧充电解决方案等领域,初步搭建起线上线下融合的汽车生态体系。

收购汽车之家也并非海尔初次试水。卡泰驰已战略部署四大核心业务板块:二手车直营(并购美驰名车)、高端改装(收购罗伦士)、智能充电(年销超10万台充电设备)、车家互联(与20余家车企达成合作)。2024年,卡泰驰智能商城正式上线,实现二手车全国范围内的流通,年交易量跃升至5万辆以上。2025年,卡泰驰与光谷光电子信息产业园签订投资合作协议,计划在园区内建立乘用车定制改装智能制造工厂及互联网服务平台,项目正式落户光谷。

今年1月,商务部、发改委等八部委联合发布的《汽车流通消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强调,要促进新车、二手车、报废车数据互联互通,构建汽车全生命周期信息平台,加速汽车流通行业数字化转型。在此背景下,卡泰驰收购汽车之家,旨在利用双方优势,从销售渠道入手,打造无缝衔接、体验优化的购车及用车服务流程。

另一方面,汽车之家依托其在汽车垂直媒体领域的深厚积累,不断拓展新车及二手车交易、线下能源服务站等新兴业务,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的综合服务体系,与卡泰驰的O2O(线上到线下)汽车生态模式与某战略构想高度契合。通过深度整合双方的海量用户群体和内容生态系统,打造出一条从线上内容吸引流量至线下交易转化的完整闭环,进而构建了一个全面覆盖汽车消费全周期的综合性生态体系。

与此同时,面对家电市场增长触顶,智能汽车配件市场年增速高达23%的现状。海尔集团可以借助汽车之家平台,切入规模庞大的万亿级汽车后市场,发挥在智电领域的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海尔已明确不涉足整车制造领域,而将战略重心聚焦于构建“家车互联”的智能化生态体系。据海尔透露,已有30万户家庭实现了海尔智能家居系统与车载系统的无缝对接,用户可便捷地享受充电桩预约、车内空气净化等一系列智能化场景应用。

海尔的最终愿景,是打造一个高度智能化的汽车生态环境。

捅破天花板,家电巨头们寻找增长新曲线

在家电领域向汽车行业跨界探索的道路上,海尔并非孤例。

面对传统家电市场步入存量竞争阶段,内卷态势愈发严峻,家电企业若不积极拓宽业务范畴,难以维系稳健前行。与此同时,智能新能源汽车行业逐步成熟,汽车与智能手机间的互动融合日益加深,为家电巨头们重新布局汽车领域点亮了信号灯,视为拓展新版图的关键时机。

尤其是,小米汽车的首款车型SU7上市后,凭借小米生态链与米家智能家居的无缝联动,实现了远程控制家电等前沿功能,这无疑为传统家电制造商展示了智能汽车与家电产业深度结合的广阔前景。小米跨界融合电子产品、汽车、家电等多领域,也为家电品牌探索转型升级提供了全新视角。

尽管家电行业内竞争已趋白热化,而汽车行业更是硝烟弥漫。家电企业并未盲目投身于整车制造,而是选择更为精准的市场切入点,或聚焦电池核心零部件,或深耕空调压缩机技术,或与车企携手共探智能座舱等领域,以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开辟出一条增长新路径。

白电领航者格力在银隆新能源项目遭遇重创后,战略调整,将重心转向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领域。2022年,格力斥资30亿元入主制冷元器件行业龙头企业盾安环境,盾安环境业务涵盖制冷配件、制冷设备及新能源汽车热管理两大板块。次年12月,格力再次加码新能源领域,增持格力钛,通过签署《股份转让协议》,以10.15亿元收购格力钛24.54%的股权。然而,截至目前,格力钛尚未实现盈利。

面对这一现状,格力并未止步。2024年10月,上海格力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应运而生,其业务范围广泛,涵盖科技推广、应用服务、工业互联网数据服务、智能机器人研发、软件开发、科技中介服务,以及制冷空调设备销售制造、汽车零部件研发等多个领域。格力正逐步转型,力图成为车企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美的对于汽车行业早在2003年,就展现了浓厚了兴趣,尝试性地对多家商用车公司进行收购,并在昆明与长沙两地分别设立了客车生产基地。然而,由于经营策略等因素,美的于2009年决定退出整车制造业务,转而深耕电机、汽车空调压缩机等关键零部件的研发与生产。

2017年,美的的战略布局再次升级,收购了知名工业机器人制造商库卡的大部分股权。次年,美的又成立了威灵汽车部件公司,专注于驱动电机、电子水泵、电子油泵、电动压缩机以及助力转向电机等汽车零部件的研发与生产。2020年12月,美的进一步调整了业务架构,将原有四大板块重新划分为五大板块,其中,涉及汽车零部件产品的机电事业群首次被设立为独立业务板块,成为公司的重要业务板块之一。

目前,美的在电驱动、热管理以及底盘执行系统三大领域进行了重点布局,已成功跻身蔚来、理想、小鹏等造车新势力的供应商行列,并与江淮等传统车企建立了合作关系。

与美的选择深耕供应链不同,创维集团则对整车制造异常坚持。2010年,创维创始人黄宏生在南京创立了开沃新能源汽车公司,并通过收购与重组南京金龙客车,迅速切入商用车市场,业务范畴从中巴车逐渐扩展到物流车、专用车、卡车、电池以及零部件等多个领域。

2017年,开沃成功获取乘用车生产资质,并在2019年发布了天美汽车品牌,其首款车型天美ET5于次年10月正式上市。2021年4月,天美汽车突然更名为创维汽车,天美ET5也随之更名为创维ET5和创维EV6。尽管创维汽车在品牌与产品层面进行了调整,但其市场表现却并未因此得到提升。2023年,创维汽车全年销量仅为1.86万辆,仅完成了全年销量目标的46%。

创维汽车的前景面临挑战,业内普遍认为,其缺乏核心竞争力,产品特色不鲜明,既无自主研发成果,也缺乏吸引人的宣传亮点,难以在竞争激烈的汽车市场中脱颖而出。

以史为鉴,方能避免重蹈覆辙

2003年,中国家电行业就曾经历了一波显著的“跨界造车”趋势,众多知名企业如春兰、美的、奥克斯、新飞及格林柯尔等纷纷涉足汽车制造业,最终大多未能如愿以偿,多数项目以失败告终。

春兰作为家电企业造车的先驱,早在1997年便以7.2亿元巨资收购了南京东风专用汽车制造总厂,成立了南京春兰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凭借此次收购获得的卡车制造资质,春兰进一步投资6亿元用于技术革新与产品研发,并于2001年成功推出首款春兰汽车。至2003年,春兰汽车已达到其发展史上的高峰,位列中国中型卡车市场前三甲,仅次于一汽和东风。好景不长。由于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政策调整、企业改制失利以及多元化探索受挫等多重因素,春兰汽车的研发能力逐渐显现不足。最终,在2008年,春兰汽车被徐工集团收购,从而退出了中国汽车制造业的历史舞台。

美的集团的首次尝试聚焦于客车领域。2003年8月,美的与昆明高新技术开发区签署合作协议,计划在未来五年内投资20亿元,对云南客车厂及相关企业进行现代化改造,并计划在昆明打造一个整车销售额超50亿元的“云南美的汽车工业城”。此后,美的相继收购了云南客车厂和云南航天神州汽车有限公司,并于同年10月与湖南省交通厅等股权方签订协议,收购湖南三湘客车集团。然而,由于产品定位缺乏特色、销售渠道不畅、内部管理机制缺陷等因素,美的客车两大生产基地在2008年底全面停产。2009年7月,美的集团以6000万元的价格将其全资子公司美的三湘客车的100%股权转让给比亚迪,正式结束了其短暂的客车制造生涯。

无独有偶,2003年7月,奥克斯集团与沈阳农机集团达成协议,斥资4000万元收购沈阳双马汽车有限公司95%的股份,正式进军汽车制造业。同年10月,沈阳奥克斯汽车有限公司成立,并于11月下线首批多功能商务车(SUV)系列样车,品牌命名为“郎杰”。次年2月,奥克斯在北京高调宣布将投资80亿元,旨在实现45万辆的年设计产能。然而,市场反应并未如预期般热烈,主销车型原动力SUV和瑞途轿卡的销量远未达标。仅仅两年后,2005年3月23日,奥克斯汽车宣布退出市场,短短20个月内仓促地画上了句号。

与此同时,新飞电器则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策略。依托自身在制冷领域的技术优势,新飞于2003年1月收购了停产的新乡市客车总厂,并更名为河南新飞专用汽车有限责任公司。公司迅速定位冷藏保温车为发展重点,并于当年5月成功下线首批冷藏车。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河南新飞专用汽车有限责任公司已成为集冷藏保温车、房车、疫苗运输车、医疗废物转运车、厢式运输车、方舱、通信车、文体车等冷藏、厢式、军工三大系列200余个品种于一体的综合性汽车制造商。其中,冷藏保温车的产销量在中国行业内名列前茅。

在欧美日韩等发达市场,家电企业跨界造车的案例同样屡见不鲜,韩国LG已成功转型为雪佛兰Bolt电动汽车的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实现了从传统家电制造向高科技汽车部件供应的跨越。日本松下在调整业务重心,加大住宅和汽车领域的投入后,取得了显著的盈利成果,如今已成为特斯拉新能源汽车的主要电池供应商,进一步验证了跨界转型的有效性。

在汽车产业这一资本密集、技术复杂、人才汇聚的领域,成功的转型并非易事。回顾历史,春兰卡车的初期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继承了南京东风的技术底蕴与员工基础。新飞则通过精准定位,避免了直接涉足整车制造的陌生领域,而是依托其在冰箱、冷柜领域的深厚积累,向冷藏车等特种车辆制造延伸,实现了产业链的有效整合与升级。这一策略不仅巩固了原有技术优势,还成功打开了汽车市场的新大门,为自身在汽车领域找到了独特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过往案例警示,汽车制造的复杂性与挑战不容忽视。需要企业具备深厚的技术积累、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精准的战略定位。只有选对了方向,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可持续的盈利与发展。

写在最后:

回溯至2003年,中国家电市场普遍面临产能过剩、竞争白热化及利润空间紧缩的严峻挑战。为有效分散风险并探索新的增长点,部分家电企业采取了跨行业多元化投资策略,以期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

时至今日,家电市场再度触及增长瓶颈,汽车领域作为潜在的新兴增长点,正吸引着众多传统家电巨头的目光。

然而,汽车制造与家电行业在诸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相较于家电产品的快速迭代与消费属性,汽车产业更像是一场马拉松,需要企业具备长远的眼光和深厚的底蕴。从最初的研发设计,到生产制造,再到销售与售后服务,汽车产业链条环环相扣,复杂且漫长。

鉴往知来,当下的“造车热”能否为家电企业开辟出一片新的盈利天地,还是一个未知数。或许家电企业在新的赛道上能够续写辉煌;又或许只能留下深刻的教训。

时光漫长,静待未来衡量这场跨界探索的价值与意义。